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肛肠病 > 结肠炎 > 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2-2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0)多吃含纤维食物:饮食应改为含高纤维的,以防病症进一步发作。最佳的纤维属于非溶性的——麦麸、糙米、全麦等谷类(完整未加工的)、水果及蔬菜。下列饮食有助于对抗结肠炎:燕麦麸及生菜放人搅拌器中,制成汁液饮用,或在果汁或谷类食品中直接添加1汤匙的燕麦麸或米糠,如此有助于堆体形成。或者,还可以在果汁中添加有氧堆体清肠剂.(ABc),在早晨起床空腹时饮用。除了煮熟的糙米外,低糖、高植物蛋白的饮食都较合适。

  (19)试试婴儿食品:不妨试试婴儿食物加纤维(葡萄糖甘露醇)两周。葡萄糖甘露醇应该在餐前一个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使用,需配一大杯水。服用药物或其他补充品后的一小时内,勿使用葡萄糖甘露醇。
  (18)天然药草:洋甘菊、蒲公英、大蒜、小白菊、木瓜、红苜蓿、西洋蓍草、保哥果均有益结肠炎。治痢草胃蛋白酶也很好,每天使用2次,各2胶囊,勿连续使用2个月以上。有氧堆体清肠剂(ABC)也含有清洁结肠的药草成分,与果菜汁或芦荟汁混合,餐前服用。同时,也在早晨及睡前饮用1/2杯芦荟汁,将有助于治疗结肠,减轻疼痛。
  (17)维生素C加生物类黄酮:每天300-500毫克,分成数次。是免疫功能及治疗粘膜所需之物。使用不会产生酸性的品牌。
  (16)矿物质补充品,添加钙、铬、镁、锌:用量依产品标示。结肠炎使身体对这些必需矿物质吸收不良。钙用以防癌症,此癌症可能来自长期的局部刺激。
  (15)嗜酸菌:每日2次,空腹服用。使肠内共生菌正常化。如果不能适应牛奶请选用不含牛奶的产品。
  (14)蛋白质分解酵素及综合消化酶(含少量盐酸,高量胰脏酵素):前者两餐间服用,2粒。后者餐后使用,2粒。消炎酵素,对正常消化作用极重要。
  (13)维生素K:肠胃毛病及溃疡性结肠炎已被认为与缺乏维生素K有关。含硫化物的药及矿物油会破坏维生素K。维生素K见于苜蓿及深绿色叶菜类。
  (12)静脉注射镁与维生素B6:镁与维生素B6能松弛肠壁肌肉及控制结肠痉挛。病情较轻者,则以口服方式使用镁及维生素B6。
  (11)小心酸性食物:酸性食物也可能打扰病人。不妨暂时停止摄取柳橙、葡萄柚、番茄、醋等食物,以观察是否改善。
  (10)小心辛辣食物:有些患者对胡椒等辛辣食物过敏。不妨尝试一周内都吃辣食,接下来一周内全吃温和的食物,看看你的情况是否有变化。
  (9)减少脂肪摄取量:采取低脂饮食。脂肪及油类会加重结肠炎引起的下痢。从饮食中剔除油炸食物、油腻的佐酱、油腻食物、全脂牛奶及乳酪。辛辣食物及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也要避免。
  (8)小心乳品 :你可能需要避免的液体之一是牛奶。你可以暂时停止喝牛奶数天,看看情况有无改善,以确定肠子不适是否由牛奶引起。食用脱脂乳制品,如果你有乳糖不耐症,可以选用去乳糖牛奶。许多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接受低脂酸酪乳。使用低脂乳酪或大豆制的乳酪,用豆奶取代牛奶。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7)月用洋车前子:捣碎的洋车前子是增加纤维摄取量的简便方法。这是一种天然的通便剂。和化学通便剂不同的是,以洋车前子为主要成分的通便剂(例如Metamucil)不会让使用者上瘾,而且大致上很安全,即使长期使用也无妨。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6)三餐正常:结肠炎不仅和你所吃的东西有关,也和你如何吃有关。一次吃太多食物,会使消化系统负担过重,那也是为何宁可少量多餐,而不要多量少餐。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5)应避免的食物及饮料:某些食物就像生活压力一样,会刺激肠子。因此,每天记录哪些食物及饮料使你肠子不适,将有助于避免它们。虽然有些东西可能对大部分人皆不利,但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某些食物仅对某些人引发问题。容易引发不适的食物包括乳制品、酵母制品、小麦制品、红肉、糖制品、煎炸食物、香料调味品、加工食品、咖啡、酒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4)补充蛋白质:食用去皮火鸡肉或鸡肉,以补充蛋白质。吃蒸煮或烘烤的海产,取代油炸的作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3)勿空腹吃水果:最好在餐后食用,果汁需用矿泉水稀释,趁用餐时或餐后服用。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2)喝大量的液体:要维持肠子通畅,不仅需要纤维,还需要水分。一天应该喝6-8杯液体。还可以喝胡萝卜汁及甘蓝菜汁或绿色饮料(含叶绿素)。使用小麦草、苜蓿或大麦草榨汁饮用。芦荟汁也非常好,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及一般的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宜忌(1)慢慢添加麦麸:如果计划在饮食中添加麦麸等纤维,应慢慢地添加,使你的身体有充分的时间适应。否则,一下子添加过量,可能产生胀气。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