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2007年5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这平均每天新增的1300~1500辆车,就这样汇入滚滚的车流中。而新手司机们的车,则成为其他司机嘲讽、怒骂,或欺负的对象。
欧洲调查机构还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司机对其他司机的不满情绪,结果也是相当严重,似乎每个人都认为别人开车不如自己,想要教训他人。
他们的调查结果中,驾驶时最常见的让人恼火的事情包括:在停车场找不到合适车位(因为某人把车停在外面,挡住了空着的车位,这种情况占矛盾冲突的71%);因为道路进出口不明确,导致没有发现其他车辆,造成了碰撞(占67%);因为拥挤,其他车辆堵塞了道路的进出口(占67%);遇到新手临时改变方向和变线,没有适时正确地打亮信号灯(占58%)。
随着中国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一种新的矛盾冲突日益引人注目,人们发现,拥有机动车的人,很多变得容易发火。“一握方向盘,脾气就出来”,也是不少司机的共识。这不是中国仅有的情况,欧洲盖洛普民意调查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在欧洲,大多数汽车拥有者曾经因为汽车问题跟他人发生过争执,而且大都发展为暴力冲突。这一比例从1999年至今一直在增长。
和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我们怎么会有这么深的敌意,又是什么造成这些争执呢?夫妻之间争执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种,这些争执最后甚至会影响到婚姻和家庭:如何消费,尤其是夫妻双方经济实力相当的夫妻之间,双方有时会忍不住把自己的消费观强加给对方;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孩子从出生后到1岁之间和大约13岁的逆反期期间(这时有些母亲正临近更年期);缺少沟通;对闲暇时间的安排,双方意见不一致;双方的父母带来的矛盾;家务活的分工,妻子更容易因疲惫而发火……
邻里之间的摩擦是其中之一,看看电视里那些劝解矛盾的节目吧。宠物的大小便、小孩难听的小提琴声、不知无意还是有意扔到对方门口的垃圾……全都可能成为争端的起因。家人之间也不消停,婆媳矛盾、父子冲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么夫妻之间的争执呢?在意大利,对200对夫妻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有39%的夫妻平均每两天就会有大大小小的争吵,32%的是每天都会有。而能保持一个星期之内只有一次争执的家庭只占4%。
更重要的是,如果慢慢放大历史的镜头,回味那些造成广泛影响的暴力与怒火,我们不难发现,本能的暴力并不可怕,有目的性的煽动才是更具威胁的恶行。而对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不必担心卷入什么大的暴力行为,倒是身边时时发生的磕磕碰碰、窝火闹心,更让我们耗损精力。
意大利社会学家萨比诺?阿卡维瓦(sabino acquaviva)认为,引起愤怒和争执的因素很多,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会对此产生双重影响。它与种族、民族、社会形态,还有政治和历史时期有关。当然,更普遍地讲到暴力,而不针对具体个体,暴力的程度受到一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在一个人们都遵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原则的时代,暴力和报复当然越发频繁,而一旦这种社会原则得以改变,我们的争执和流血必将大大减少。
易怒,从生理上分析,是一种类似神经通道的堵塞,而人要真的愤怒起来,更重要的还是受外部环境的催化。
只差个借口
说到这些,可不是要对暴行进行辩护,我们只是希望为我们的愤怒找到个清晰的原因。
单胺氧化酶含量低的人往往有暴力倾向,容易发怒,而另一方面,许多抑郁症患者则需要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降低体内过高的单胺氧化酶含量。中国传统的中药里,有一些就含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比如山楂、何首乌等。
一种叫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的激素,对人的暴戾行为也会产生影响。单胺氧化酶是生物体内一种十分重要的酶, 它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组织中催化一些生物体产生的胺, 氧化脱氨产生过氧化氢(h2o2)。单胺氧化酶分a、b两种,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与攻击性行为关系密切的是单胺氧化酶a。据报道,在荷兰一个家庭中的8位男性成员都有非正常的攻击性,基因检测的结果是,他们的单胺氧化酶a都有缺陷。
我们愤怒时,杏仁核同样没有闲着,与人争吵、动手攻击,都受它发出的信号支配。当我们觉得面对的人不够友善时,杏仁核区域会做出反应,产生一种信号传达到身体各个部位,这时,身体会对这种不友善的行为做出反应,选择恐惧而退缩,或者愤怒而反抗。
这个小男孩的杏仁核在大脑发育的初期出了问题,导致他天生残暴,缺少正常情感,同时过早表现出性行为。后来,北京宣武医院为他做了杏仁核损毁手术,他的行为和语言得到很大改善。小小的杏仁核对人的影响如此巨大!
杏仁核位于大脑侧脑室颞角尖端的前上方,具体功能目前仍在研究中,科学家们能确定的是,它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相关,是人情感的中枢。当杏仁核受到电的刺激,人会表现出恐惧和记忆障碍等精神异常,呼吸随之改变,血压、脉搏和唾液分泌也发生变化。
近期,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引起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从出生后就充满暴力倾向,常毫无理由地攻击别人。不管这个人是邻居、亲属、医生,还是陌生人,他都可能抓起人家的胳膊狠命地咬一通,或者拿起身边的砖头瓦块往人身上拍。伴随着这些,他还有智力障碍和异常的性行为。他的家人带他进行过很多检查,后来证实,他的异常行为源于大脑杏仁核出现了问题。
暴力基因
从历史和文化传统上,宽容和忍让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习惯。“忍一时风平浪静”,是劝解矛盾时常用的话,而“唾面自干”,更是被当作境界来讲起。到现在,似乎大家突然忍到头了,别说人家吐口水到脸上,就是在网络上玩qq麻将,牌稍微出慢点,其他人都会立刻破口大骂。
由调查可以得知,中国人大多数还是很少发火的,而意大利人经常或比较多发火的比例占到了83%。两个国家的人都选择在家里发泄怒火,原因应该是在家里完全不用掩饰情绪,这也同样产生了下一个结论,大多数人的发火对象是自己的家人。至于发火原因,爱面子的中国人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有意思的是,居然有3%的意大利人说自己从不发火。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摩擦、矛盾和争执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出现,哪些最终会转变成愤怒发泄出来,最终导致冲突发生呢?以下是《新知客》杂志在中国和意大利所作的抽样调查结果,之所以挑选意大利,是因为意大利人的火爆脾气世界闻名。
愤怒是一种情绪,对它的研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愤怒的起因是心里的不满情绪,大多数时候,我们习惯把这种情绪压抑,埋藏在心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会让它爆发出来。
地铁里有人把汗浸浸的胳膊贴在你身上;停车场有人把车停在车道上不挪窝;结婚10年的丈夫每天把脏袜子脱在客厅中央;路上的人莫名其妙地瞪你一眼;有人在你身边打电话打喷嚏,口水四溅;医院的小护士趁你不备,把排在你后面她的熟人先领进了诊室……很多事你也许忍了,但总有你不能忍和不愿意忍的事。于是,你愤怒了,冲突因而产生。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从来不生气,你肯定不会相信,因为这很明显不是事实。我们都很清楚,在我们现代人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都隐藏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侵略性。这种本性遇到一定的场合和事件,往往立刻被煽动,尔后爆发出来。
愤怒的导火索
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单胺氧化酶a(maoa)含量低的人往往更容易发怒。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对一样的事我们有时会生气发火,有时却不会?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愤怒呢?对不相干的人发火,或者成为无辜的泄火对象,这些情况,能避免吗?
比赛中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人们对谁是谁非都分析得清楚明白,但其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对一些已经熟视无睹,对一些又难以释怀。
2007年夏天,国际米兰得到了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冠军。本来挺好的一件事,可队员们总觉得有些不痛快,因为,很多媒体每次提到这个结果,总要“不合时宜”地提到他们在欧洲冠军联赛中的表现。在那次比赛里,他们因为被淘汰而怒火中烧,以致围殴、追打对手瓦伦西亚队的球员,造成“输球又输人”的结局。而可怜的瓦伦西亚队,成了国际米兰队发泄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