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医药史料 > 正文

中医药学的来源理论形成及其特色溯源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益丰富,一些重要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则表明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并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它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同时,所讲述的内容还包括对习医、行医的医德要求、心理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等。这些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一部医学著作。它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东汉以前众多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我国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3中医药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依照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目、前后阴等五官九窍,通过经络都可以互相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生理情况下,人体各脏腑、组织和器官是互相联系的,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而在机体发生病变的时候,则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又会互相影响。因此,中医在诊断疾病时,能够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表现来了解体内的脏腑病变。中医学还体现了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指出机体对情志的决定作用。“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另一方面,情志对机体也有调节作用。“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因此,中医学十分注重通过调节情志来消除病理变化,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样,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由此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著名论断。并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总结了机体活动与外环境统一的关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天暑出汗、少尿;天寒少汗、多尿的生理表现,而当机体活动不能与外界变化相适应时,就会产生疾病。同时认为四季气候不同,疾病发生和流行的情况也各异,并对四季多发病、常见病作了具体描述。中医学还对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体质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对寿命的影响作了详细的论述。因为医家除研究医道之外,必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商代以前,人们是用单昧药服药,所用剂量较大,因而副作用较大,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效果也不理想。到了商代,药物品种不断增多,人们的用药经验也逐渐丰富,开始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选用多种药物混合煎煮,这也就是方剂的开始。

    中药学的整体观首先体现在治病不是仅用单方,而是靠多味药的共同或协同作用上。中药学认为,治病应注重药物经过配伍所产生的协同作用上,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在中药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方剂学是中药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立方严谨,用药精确恰当,化裁灵活,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著名的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用药仅四味。却君药、臣药、佐药、使药齐全,组方严谨,用药十分恰当。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