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又如笔者据北宋中期王尧臣的《崇文总目》所记其当时所见知的图书目录中有:“《采药论》一卷。阙。”此外《通志》与《宋史·艺文志》均载有此目,也未著撰人。又闻浙江天一阁曾藏有抄本,但今也不详。按此书名恰好与《桐君》全书名称中的“采药”二字相符,至于是否系后书的节录改编本,抑或另一相类著作,亦属疑问之列。
此外,笔者据相关古籍所辑多条《桐君》佚文所记药物产地的始置时代加以考察时,有以下一些。
西阳(县)——见“茗”及“苦菜”条,巴东(县)——见“茗”条,晋陵(县)——见“茗”及“苦菜”条,庐江(县及郡)——见“苦菜”条,临朐(县)——见“薯蓣”条,钟山(县)——见“薯蓣”条,泰山(郡)——见“虎掌”条,宛句(县)——见“虎掌”条。以上各地名开始设置时期均为汉代。
武昌(县)——见“茗”及“苦菜”条,广(州)——见“续断”条。以上二地始置时期均为三国吴时。
晋熙(县及郡)——见“苦菜”条,上雒(县及郡)——见“占斯”条。以上二地始置时期均为晋代。
此外在藁本(芎(艹穷))条中尚记有“东山”一地,乃隋代时始置县,但后废。或以“东山”为“山东”之倒,而“山东”在战国时期为六国之称,但作为“山东县”则为辽时始置。以上从《桐君》佚文中的地名考察,尚可见到个别汉代以后地名。这种情况和一些传世的《神农本草经》佚文中羼有由其后的《名医别录》混入的某些产地地名的情况颇相类似,说明在其本文中已多少有被人加工的成分。
主要内容
古书所记《桐君》内容:《桐君采药录》一书流传到宋代时期已极少见到,这可以从北宋官修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所采用的本草类书目中只载有《吴氏本草》一书,而没有《桐君(采)药录》之名看出。而到了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已明确提出“《桐君采药录》今已不传”。但是在此以前南北朝时的陶弘景氏还多次对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即:“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其后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又:“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陶弘景《辅行诀用药法要》,见: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第129页)
此外,明代的徐春甫氏及李时珍氏也对本书作了简要的说明。《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少师、桐君为黄帝臣。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撰《药性》四卷及《采药录》,记其花叶形色,论其相须相反,及立方处治,寒热之宜,至今传之不泯。”
《本草纲目·卷一·序例》:“《桐君采药录》。桐君,黄帝时臣也,书凡二卷,记其花叶形色。”
此外,在我国唐宋以前个别古医书中尚偶有提及《桐君采药论》一书者,还可见于晋代陈延之氏《小品方》的部分佚文,及隋唐时期的《本草抄义》佚文等处。由于均未涉及具体药名,故此处从略。
原书内容的综合考察:鉴于《桐君采药录》全书已经亡佚,而各种有关古籍引录的佚文又皆属片断零散,故只能通过上述古籍中的简要内容介绍及本书的现存佚文综合考察一下原书内容的概貌。
总的来看,此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其一,是药物部分。原书共载药物365种,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3类。每种药物项下分别记有该药的性味,有毒、无毒及植物类药在不同月份或季节的外形特征(花、叶、茎、蔓、色彩等),采收的时令及必要的加工,以及简要药性,七情中所畏、所恶和所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