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黄帝内经太素》杨注反切的音韵学价值刍议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8 目冒(明) 亡(微)到(号)反
    9 靡(明) 亡(微)之(之)反
    10 眇(明) 亡(微)绍(小)反
    11 目篾(明) 亡(微)结(屑)反
    12 月少(明) 亡(微)沼(小)反
    13 逢(奉) 蒲(並)东(东)反

    将杨注唇音反切与《广韵》唇音反切相比较,计有7例属于重唇与轻唇的互用,即杨注用重唇,《广韵》用轻唇;或杨注用轻唇,《广韵》用重唇。例见下表。

    序号 杨注反切(纽)(韵) 《广韵》反切(纽)(韵)
    1 褊,鞭(帮)缅(犭尔)反 褊,方(非)缅(犭尔)切
    2 熛,芳(敷)照(笑)反 熛,匹(滂)妙(笑)切
    3 目冒,亡(微)到(号)反 目冒,莫(明)报(号)切
    4 悗,武(微)槃(桓)反 悗,母(明)官(桓)切
    5 亻必,文(微)一(质)反 亻必,毗(並)必(质)反
    6 目篾,亡(微)结(屑)反 目篾,莫(明)结(屑)切
    7 靡,亡(微)之(之)反 靡,忙(明)皮(支)切


    王力先生曾列举过《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大量帮非混切、滂敷混切、并奉混切、明微混切的例子,[5]证明了隋-中唐时期,唇音尚未分化为重唇与轻唇两组,即清·钱大昕所说的“古无轻唇音”[4]一直沿袭到中唐。以上所列杨注反切材料为王力先生的考察结论补充了证据。

    透过对杨注中舌音反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杨上善生活的时代舌音尚未分化。

    杨注中共有舌音反切30例。其中,除被切字和切语上字属舌头相切17例、舌上相切7例外,还有6例的被切字和切语上字属于舌头与舌上的混切。此6例列表如下。

    序号 被切字(纽) 切语(纽)(韵)
    1 贞(知) 都(端)耕(耕)反
    2 緻(澄) 大(定)利(至)反
    3 濯(澄) 徒(定)角(觉)反
    4 纫(娘) 女(泥)巾(真)反
    5 剔(透) 耻(彻)历(锡)反
    6 惕(透) 耻(彻)激(锡)反

    将杨注舌音反切与《广韵》舌音反切相比较,计有5例属于舌头与舌上的互用,即杨注用舌头,《广韵》用舌上;或杨注用舌上,《广韵》用舌头。例见下表。

    序号 杨注反切(纽)(韵) 《广韵》反切(纽)(韵)
    1 贞,都(端)耕(耕)反 贞,陟(知)盈(清)切
    2 惕,耻(彻)激(锡)反 惕,他(透)历(锡)切
    3 剔,耻(彻)历(锡)反 剔,他(透)历(锡)切
    4 緻,大(定)利(至)反 緻,直(澄)利(至)切
    5 濯,徒(定)角(觉)反 濯,直(澄)角(觉)切

    王力先生曾列举过《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大量端知混切、透彻混切、定澄混切、泥娘混切的例子,[3]证明了在杨上善生活的时代,舌音尚未分化为舌头、舌上两类,即清·钱大昕所说的“古无舌上音”[4]一直沿袭到中唐。以上所列杨注反切材料为王力先生的考察结论补充了证据。

    保留了古代的一些方音

    例1 《太素·卷第三·阴阳》:“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喘悁。”杨注:悁,季绵反,忧患也。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