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太素·卷第十六·诊候之三》:“真虚悁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杨注:悁,居玄反,色忿也。
按:“悁”字之音,《广韵》作“於缘反”,影纽仙韵。考玄应《一切经音义》亦作“悁,於缘反。”可见《广韵》所录之音为当时实际存在之音。
杨注的“悁,季绵反”,见纽仙韵;“悁,居玄反”,见纽先韵。依《广韵》独用、同用例,先仙同用。王力先生曾指出,“先仙同用”“基本上符合隋唐韵部的实际情况”。[3]又,考《集韵》“悁”字之音有“规掾切”,属见纽线韵。在《广韵》里,仙线二韵,平去相承。王力先生考证,在隋-中唐时期,先仙线三韵同归仙部。[3]故杨注所切之音与《集韵》收录之音声韵相合。可见杨注所切之音亦为当时在某一方言区的通行之音。
例2 《太素·卷第三·阴阳》:“秋伤于湿,冬生欬嗽。”杨注:欬,恺代反,又邱吏反。
按:欬,《广韵》音“苦盖切”、《玉篇》音“苦代切”。杨注正切“恺代反”与《广韵》、《玉篇》之切纽同韵同。杨注又切“邱吏反”,不见录于中古韵书。考《说文》:“欬,逆气也。从欠,亥声。”在上古音系里,“亥”属(喉音)匣母之韵;“邱”属(牙音)溪母,“吏”属之韵。故杨注“邱吏反”之音与《说文》“亥”音在上古具有叠韵关系。黄侃先生在论述古音“叠韵相转”时,标列有“喉音与牙音相转”[5]一类。王力先生在分析上古声母系统特点时指出“晓匣两母在上古和见系相通的情况最为常见”。[3]可见杨注“邱吏反”与《说文》“亥”音相近,杨注的这一又切保留了当时在某一方言区仍较为通行的古音。
为探究古代语音流转留下了珍贵资料
例1 《太素·卷第六·脏腑之一》:“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胀,经溲不利。”杨注:溲,小留反。
按:“溲,小留反”,心纽尤韵。考《广韵》作“所鸠切”,审纽尤韵。杨注切语上字属齿头音,《广韵》切语上字属正齿音。从文献语言资料的分析来看,古齿头音与正齿音有通转情况。如,《说文》:“鲜,从鱼,■省声。”《广韵》:“鲜,相然切”,心纽先韵;“■,失然切”,审纽仙韵。将杨注的“小留反”与《广韵》的“所鸠切”相比较,又一次提供了古音心纽与审纽通转的实例。
例2 《太素·卷第十·经脉之三》:“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杨注:骶,可礼反。
按:“骶,可礼反”,溪纽荠韵。《广韵》作“骶,典礼切”,端纽荠韵。黄焯先生曾检出《类篇》中的又切材料,及《文选·海赋》、《汉书·枚乘传》、《淮南子·说山训》中的连语材料,[6]力证古音溪端二纽通转。将杨注“可礼反”与《广韵》“典礼切”相比较,又一次提供了中古溪端二纽通转的实例。
参考文献
[1] 邵荣芬.切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7.
[2] 周祖谟.广韵校本,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8:372,113,408.
[3] 王力.汉语语音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166~169,170~171,218,198,23.
[4]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 上海:上海书店,1983:101.
[5]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3.
[6] 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1.
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 徐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