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评王孟英编《三时伏气外感篇》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三、叶氏伏气冬温案析评

    《幼科要略》有议论,有医案,但以议论为主,且论亦不全,故欲研究叶氏四时伏气外感治法,尚须结合有关医案参考之。今为明叶氏治冬温之法以证孟英删冬时伏气外感文之欠当,特举有代表性之冬温医案数则析评之。

    (一)、冬温火化,热毒内陷案某,温邪发痧不透,热毒内陷深藏,上薰肺为喘,下攻肠则利,皆冬温化火之症,《经》云: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幼科不究病本,不明药中气味,愈治愈危,至此凶危。川连、黄芩、飞滑石、炒银花、连翘、甘草、丹皮、地骨皮(《幼科要略-痧疹门》)。按:麻疹为过去幼科中最为常见的伏气温病,故占儿科四大症之首。此病是伏温热毒从血分发出气分,故即由外感风寒引发,亦切忌只治外不治里,故叶氏说:“瘾疹丹痧,非徒风寒”,“……即有腹痛下利诸症,其治法按症,必以里症为主,稍兼清散为主,设用辛温,祸不旋踵矣。”上案伏气不能顺利外透、化火内陷故病变凶危,但病症属实,故治疗从清热解毒、透邪凉血入手。孟英编改“要略”,于儿科四大证无取乎痧、惊、痘,唯取疳、胀、疟、痢诸症,就温病角度言,亦是取舍失当。

    (二)、冬温下虚,伏热内发案积劳伏热,值初冬温暖,天地气不收降,伏邪因之而发,是为冬温,实非暴感,表散无谓,其痰喘气促,左胁刺痛,系身中左升不已,右降失职,高年五液已衰,炎上之威莫制,脉现左细右博,尤属阴气先伤,烦劳兼以嗔怒,亦主七情动阳,从来内伤兼症,不与外感同法,苦辛劫燥胃津,阴液日就枯杭,故仲景凡于老人虚体,必以甘药调之,夫喘咳之来,固是肺热,以诊脉面色论之,为下虚,正气不主摄纳,肾病何疑,即初起热利,亦是阴不固,拟用复脉汤。炙甘草、细生地、炒麦冬、生白芍、麻仁,蔗浆(《清代名医医案大全-叶天士医案》)。按:叶氏治冬温,有实热证、虚热证、外寒内热症、虚实兼夹症之辨,上某案为实热症,故立法苦寒以泻火,本案为虚热症,故立法甘寒以养阴,此可对勘。

    (三)、阴虚感邪,虚实挟杂案胡,脉数舌赤,耳聋胸闷,素有痰火,近日冬温引动复病,加以劳复,小溲不利,议治胞络之热。鲜生地五钱,竹叶心一钱,丹参钱半、元参钱半,石菖蒲根六分、陈胆星六分(《临症指南医案-温热门》)。按:冬温的虚实兼挟症,有体虚感邪者,亦有热灼阴伤者。后者可撤热保阴、苦寒坚阴,或清热养阴、相机并用。前者则须一面养阴敛阳,一面清透温邪,本案治法,正是如此,故方以生地、玄参、竹叶滋阴清透为主,此与黑膏方药虽异而法实同;其用丹参、菖蒲、胆星,旨在通血分之瘀,疏气分之滞,以利邪机之透达,且可防痰火之蒙闭。

    (四)、冬温咳嗽,外寒内热案冬温咳嗽,忽值暴冷,外寒内热,引动宿痰伏饮,夜卧气冲欲坐,喉咽气息有声,宜暖护安居,从痰饮门越婢法。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清代名医医案大全-叶天士医案》)。按:《临症指南医案-咳嗽门》吴四一案、某二八案、某三十案,失音门吴三六案、宋三十案等有关医案来看,叶氏治外寒内热之感症,习用麻杏甘石汤、越婢汤诸方,鞠通著《温病条辨》,虽旨在发扬叶氏温热之学,但忽视了叶氏这一药法,致有桂枝(倍桂)汤治温病之谬。

    结语

   《幼科要略》是论幼科常见病之作,不是论温之专著。从温病学角度看,此著含有不少有关温病的内容,但因为非专著,故不可能完善无缺。孟英为了扬叶氏伏温之学,特从温病这角度进行重编注释,其成绩和贡献,应予肯定。但取舍欠当,编排亦乱,特别是删去有关冬温的内容,使一本四时伏气外感并论之书变成了《三时伏气外感篇》,殊觉失当,笔者有鉴于此,已重订《幼科要略》,详为注释,但书甫成而尚未售,现述缘起为本文,献呈医界,期与贤达共研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