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现代医学表明,胎儿的活动,与母亲的情绪变化休戚相关。据遗传学家研究,胎儿的耳、目和感觉,在母体内渐趋完善,对外界的声音逐渐听到,并作出反应。在怀孕第三周的后半期到第七周末,是胎儿各组织逐渐分化成各个器官,胚胎变得初具人形的阶段,对各种有害因素的敏感性很强,容易畸形,若孕妇长时间的恐惧、愤怒、烦躁、悲哀等,可导致身体机能及各种内分泌激素发生明显变化,并使子宫内环境改变而影响胎儿。
总之,孕妇的心理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静道观在胎养学说中的实质,就是让孕妇保持心神宁静,气血平静,情操高尚,心情愉快,以期外感而内应。因此,静道观在中医胎养学说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朱大年.浅谈祖国医学的胎养学说[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6):25.
[2]马宝璋主编.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3]朱秀英.待产妇的心理分析和中医心理护理[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50.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 陈丽霞 徐发彬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