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中医传统服药方式与内涵的文献学研究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中医传统服药方式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给药时间、间隔、剂量、剂量变化、疗程、服药温度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给药的深刻内涵,也体现了给药需因人、因病、因时、因药而异的中医辨证思维特点。同时,它又是中医整体观念在治疗学上的体现,它与辨证、识病、立法、处方、遣药等熔为一体,成为提高临床疗效不可忽视与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药时间

    1.服药时间:有清晨、临卧、夜间、食前、饭后、不拘时、临病前等。

    1.1清晨服:取其晨起腹空,药后效速力专。如《伤寒论》十枣汤,治“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煮汁去滓,平旦服,取其专攻水饮。

    1.2夜间服:多为病重,或夜间病情不减及夜间腹空利于药物吸收者。如《张氏医通 》人中黄散,治疙瘩瘟,日三夜二服,即为病重而设;《医学入门》麝香丸,治“痛风走注,痒如虫啮”,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医门法律》贝母瓜蒌散,治肥人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等,水煎至八分,至夜服等,是为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疗效而定。

    1.3临卧服:此刻服药,一则腹空,效速而强;二则缓解夜间病情。如《医学正传》宣明鸡屎醴饮,治臌胀,旦食则不能暮食,痞满壅塞难当。煎汤调下,食远临卧服。《医门法律》麦煎散,治“肝肺脾胃火盛,灼干营血”,水煎食后临卧服。

    1.4食前、饭后服:主要根据病位而定。如《医学入门》谓:“凡服药病在上者,食后徐徐服;病在中者,食远服;病在下者,宜空心顿服之”。《医学正传》所载局方复元通气散,药用行气活血之品,治跌扑损伤,或负重闪挫,致气滞于血分而作痛,视病位在上则食后服,病位在下则食前服。《景岳全书》当归丸,治便坚三、五日不通者,食前清水米饮下。取其胃中无所阻隔,药能直达肠腑,润肠通便。《张氏医通》四味鹿茸丸,治肝肾督脉皆虚,药用鹿茸、五味子、当归身、熟地黄等四味,制丸,空腹温酒送下,使中焦无阻,直达下焦,温益肾阳。此外,空腹服药,尚有利于药物吸收及一些特殊治疗。如《丹溪心法》莲心散,治虚劳或大病后,心虚脾弱,盗汗遗精,空心温服。《外台秘要》雷丸鹤虱散方,治虫积心痛,蜜水各半煮汁,空腹服用。

    1.5不拘时服:多为慢性久病、危重病及发作性疾病而设。如《景岳全书》所载济生玉壶散,治瘿瘤,因病势缓慢,非旦夕可以全功,故每日不拘时含化四、五丸,长期缓图,以渐消缓散。《万病回春》夺命独参汤,治伤寒汗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躁,似有狂言,一切危重之症,水煎,不拘时服,以随时挽生命之垂危。《丹溪心法》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趁痛服之”,即在疼痛时服用,以缓病者苦痛。

    1.6病临发前服:即预防服药。《丹溪心法》截疟方,在疟疾“当发前一日一服,临发日早一服”。《万病回春》愈风汤,“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

    2间隔时间:综览古代医家服药间隔时间,有间三日、间二日、间日服药及顿服、日两服,多者日进十服等不同。这主要根据疾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而定,并与病人体质及复方药物的组成有关。病程长而病势缓者,服药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病程短而病势急者,服药间隔时间相对较短,如《张氏医通》所载千金竹沥饮子,“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煮汁分三服取汗,间二、三日更服一剂。再如《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治寒饮搏结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煮汁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医门法律》黄连膏,能生津液、除干燥、长肌肉,以治疗“口舌干、小便数,舌上赤”,可“每服二十丸,少呷汤下,日进十服”等。祛邪克伐之剂,用于邪盛而体质不甚强者,服药间隔宜长,以免过剂伤正;如《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治寒疝绕脐痛,即明训“不可一日再服”。用于邪盛体壮者,服药间隔宜短,速祛其邪;如《金匮要略》皂荚丸,治痰浊壅肺之“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日三夜一服。补益之剂,用于虚证、脾胃尚健而实邪不显者,服药间隔时间可稍短,以速复其虚。但用于病势急迫者,如伤寒方中治疗阳气虚衰的干姜附子汤、心阳受损的桂枝甘草汤、痰食停积在胸脘的瓜蒂散;《金匮要略》方中治疗热盛吐衄的泻心汤、治疗妇人水与血并结于胞室的大黄甘遂汤等,均是采取顿服法,意在先折病势,缓解病情,再图它治。此外,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有异,有时服药间隔也有区别,如《万病回春》荣花散,治左瘫右痪,“一服五钱,男子至重者,二服出汗;女人至重,止用一服,神效。”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