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试以燥湿论百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关键词:石寿棠 《医原》 湿气燥气

    ——解读石寿棠的《医原》


    清末医家石寿棠所著《医原》,分上下卷,凡二十篇。篇幅不多,所涉却广,从阴阳五行到望闻问切,从外感内伤到女科儿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湿气”和“燥气”的二篇大论。燥湿二论始终贯穿于《医原》全书,论点新颖,不乏创见,读来令人印象深刻,感悟颇多。石氏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即感天地之气以病,亦必法天地之气以治”。故石氏的燥湿二论无不体现在他对病因、辨证、治法和方药的阐述之中。石氏对燥湿的系统论述和详细阐发,在中医文献中实不多见,弥足珍贵。以燥湿来感悟天地、推论病机、法则治疗,是石氏医学见解的精髓所在。阅读《医原》,理解石氏的燥湿理论,对现今的中医临床仍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和介绍。

    以燥湿二气悟天人

    在考虑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时,“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天地自然,阴晴雨晦,春夏秋冬,风寒暑湿,无不给人体带来直接的影响。石氏的医学观点取类比象,首先强调的就是“天人相应”。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之间,无处不与天地合。人之有病,犹天地阴阳之不得相宜。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天地为阴阳之体,天地之气即阴阳之气,水火为阴阳之用,故阴阳之气又可以燥湿二者概之。人身之阴阳法天则地,燥湿为天地之常,燥湿亦为天地之变。天地不能无旱涝之灾,人身也就不能无燥湿之患。

    燥湿为自然界最常见、最明显的变化,石氏以此来比象人体,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此为自然之常。人以膈膜分天地,膈膜以上,肺、心与心包络,象天;膈膜以下,肝、胆、脾、胃、小肠、大肠、肾、三焦与膀胱,象地。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石氏特别重视肺、胃、肾。因为肺为华盖,居于至高,呼吸与天气相通,用主肃降,所以肺为人之天。同时,石氏又提出,凡脏腑间经络及内外空窍之能通气者,皆莫非天。胃为人之地气,肾乃天气蕴蓄于地中者。《内经》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此为地气上腾。而肺的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则为天气下降。天地交感,阴升阳降,燥湿相济,此为天人之常。

    石氏以天地阴阳燥湿升降释人体,十分注意对立面的统一。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统,阳降阴升,阴承阳,阳统阴,同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二气,相需而不可须臾相离。以阴阳推及燥湿,则燥湿这对矛盾也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不能有太过与不及。石氏的过人之处在于以燥湿二气感悟天人,以天地燥湿的感应变化来比象人体,使人面对复杂纷纭的现象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角度,有一个执简驭繁的方法。

    以燥湿二变探病原

    石氏认为,五行生克的太过不及,可为浊阴,亦可为燥阳。浊阴则不为阴而为水,燥阳则不为阳而为火。水流湿,火就燥。故水火二气,为五行之生成,燥湿二气,为百病之纲领。若能体察燥湿二气之因寒因热所由生,而以之为纲,再察其化热未化热之变,与夫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之理,而以之为目,纲举目张,则任凭病情万状,而权衡可以在握。

    外感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可以燥湿二气赅之,而内伤百病之由,亦仅燥湿两端而已。凡因天气致病者为外感,外感先病人之天气;凡因人致病者为内伤,内伤先病人之地气。关于内生之燥湿,石氏认为,内燥起于肺、胃、肾,其中胃为重,肾尤为重。内湿起于肺、脾、肾,其中脾为重,肾尤为重。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