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西医结合 > 正文

对开展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思考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谷万里史载祥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一大亮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方面,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鲜有自主创新和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不断有学者对活血化瘀治则的泛化提出质疑,认为活血化瘀治则不过是中医治疗法则之一,过分强调活血化瘀易导致无病不血瘀,无病不活血。这些情况均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使中西医理论寻找到更好、更多的结合点,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在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一、血瘀证与循环的关系

    从中西医结合的层面来看,与血瘀证关联最密切的当属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作为遍布人体、无处不在的重要系统之一,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极其重要。循环概念的导入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对血瘀证的认识

    多年来对血瘀证实质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认为,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它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各异,涉及病种很多,但一般均有血液“浓、黏、凝、聚”的倾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使血瘀证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二是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瘀患者大多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表现为某个器官或部位的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如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血瘀证患者肢体循环障碍;缺血性中风的血瘀证患者脑循环障碍。有些血瘀证患者还表现为心功能异常,如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可有心脏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等。三是微循环障碍。中医学早有“久病入络”的理论,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

    2.对循环的认识 “循环”一词是现代西方医学概念,用于描述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中医学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经络的循行与现代医学的循环一样,也是如环无端,运行不息。广义的循环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不仅是指血液循环,还应包括淋巴、组织液、脑脊液等体内液性物质的循环。现代研究表明,血液只占人体重的7%~8%(其中血浆成分仅占体重的4%),远少于占体重15%的组织间隙液和占体重40%的细胞内液。

    中医对血脉及其功能早有论述,如《内经》中记载:“血之清浊,脉之长短,皆有大数”,大者为经脉,小者为络脉,再小者为孙络、血络、浮络。中医对血在脉中的循环更为重视,认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在脉中的循环流动应是“如水之流”,而“血有清浊之分”,“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中医学的循环也不仅是气血,还应包括津、液等精微物质。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是直接参与生物体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组织液由血浆中的水和营养物质不断经毛细血管壁滤过进入组织间隙而形成,存在于毛细血管、细胞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组织细胞间隙中,又称细胞间液。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因此,广义的微循环应包括体内三个体液循环系统:①血液微循环系统,即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②淋巴微循环系统,即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循环;③超微循环系统,即介于微血管、细胞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无数微小通道中的组织液循环。这三个系统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有机联系,相互依赖和影响,共同承担着维持组织和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的作用。目前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血液微循环,微循环近似于中医的络脉、浮络、孙络等。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不同,其微循环的组成和结构也不相同。中医也认为,气血的循行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全身各主要脏器的微循环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研究方向。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