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西医结合 > 正文

对开展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思考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3.对血瘀证与循环关系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心气不足,帅血运行无力可致瘀,这与现代医学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有共同之处。气血是脏腑、经络生理与病理的物质基础。其中,气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双重属性。“气”作为生命的能量和循环的动力,在循环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西医学无“气”的概念,中医学中“气”的概念与西医学的功能概念有相近之处。中医学的“血”的概念与西医学中“血”的概念也不完全等同,而且从现代最新研究来看,血液循环与血管功能(属“气”的范畴)密切相关。这些均表明,进行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研究已不能孤立地研究“血”了,而应当着眼于整体,即在机体的大循环框架下,不但研究有形的血,而且研究无形的属于功能范畴的气;不但研究血液循环,而且研究淋巴、组织液、脑脊液等体内液性物质的循环;不但研究血液循环的通道血管,同时要研究淋巴管和组织通道。

    二、气血津液的循行规律

    1.气血的循行规律

    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卫气与营血的流通情况。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内外上下,《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注秩序呈“环周”式的贯注。《灵枢·营气篇》已对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作了详尽的论述。十二经脉不单纯是解剖学上的血管,但从经文的论述来看,十二经脉包括了动静脉血管在内,浮络、孙络则包括了毛细血管在内;另外,营卫的昼夜运行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气血多少的不同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2.津液的运行规律

    津液是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由饮食化生,三焦布散,出入于肌肤腠理,流行于筋骨关节之间。气血与津液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气能摄津、布津,气附于津,津能载气。津液的循行一方面与气血并行,通过经络布散全身;另一方面,津液还通过三焦通路布散、运行。

    三、气血津液与活血化瘀研究

    1.从气血相关研究活血化瘀

    中医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既往更多的偏重于对“血”特别是血瘀证的研究,中西医学取得了较多的一致。由于中西医学对“气”的概念认识差异较大,研究也明显不足。从循环的层面看待活血化瘀研究,必然要对气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气血既是五脏功能的物质基础,又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由脏腑产生并运行于经脉之中,营养和调节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的运动又称作“气机”,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气病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历代医家有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论述,反映了气血在生理病理方面相互为用而又相互致病的密切关系。

    气血之间以“气为血帅”,是强调气对于血的主导作用,即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产生、运行和功能都有极重要的意义。《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具体表现为气生血、气行血和气摄血,气旺则血生,气衰则血少,气行则血行,气乱则血乱,气滞则血瘀,气虚不摄则血溢。临床治疗血证多离不开调气,如补气生血、降气止血、行气活血、益气摄血等。治疗血瘀证时,按照瘀血程度的不同,常采用不同的气血同治方法,如行气活血法、行气逐瘀法、破气破血法、益气活血法等。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机体循环过程中的气与血是对立的统一,血相当于载体,气则似信息。气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机体生命运动的决定因素,不但血的生成有赖于气的生化,即血的运行亦需气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温煦全身。以血瘀证为例,多因正气虚衰,帅血无力,致血行不畅而瘀,脉道不通而阻。因此对气虚血瘀证单用活血化瘀治疗,疗效欠佳。如能注重益气化瘀,则气机通畅而血瘀易消。故将活血化瘀与行气活血、补气固本等治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