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医痧病及其诊疗源流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与壮医痧病病症相关的描述

    据考证,壮医痧病在该病名客观存在的前提下,由于壮族缺乏文字记载,几千年来只凭口耳相传,因而壮医痧病病名及其诊疗技术经验在古籍中缺而不备,而是以"瘴气"为其端倪。古籍称古代壮医凡病皆谓之瘴。《岭外代答》载:"岭南凡病皆谓之瘴",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进一步记述:"近世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痧,此病即是南方瘴气"。此外,历代古籍对瘴气成因、症状、治疗的描述与近现代部分壮医痧病相似,如热瘴"其热昼夜不止,重者纯热无寒,更重者蕴热沈沈,无昼无夜如卧炭中",而其治疗用"挑草子"法。据考,"挑草子"法乃是目前尚流行于壮族地区的挑痧毒法。这些情况表明,古籍中描述的瘴气包含有壮医的痧病,其中防治瘴气的某些相关经验和方法,自然也包含有壮医防治痧病的经验和方法。因而可以说,在痧病病名产生前,壮医先辈对痧病的认识是有一定基础的,同时也治疗了不少痧病患者。壮医先辈对痧病的初始认识,限于当时的条件,在古籍中是以"瘴气"及某些相应症状描述作为表达方式。但是,作为病名的痧和瘴,在近现代它们的内涵和范围各不相同。从病因、起病、症状而言,瘴是专指疟疾一类传染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系由感受瘴毒引起,证见寒热时作,恶心,四肢疼痛, 口吐酸水,不思饮食,憎寒壮热,发过引饮等。痧病是指夏秋季节,由于素体虚弱,感受暑热秽浊之气而发生的以胀累感和痧点为主症的一类非传染性病症。两者病症虽不相同,但在治疗上均以调气解毒为原则,因而在治疗方法上,如"挑草子"法,有时是相互运用的。

    (二)早期的防治措施

    1、调气解痧毒治则的雏形

    "壮医治病是有一定法度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大都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壮医根据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医疗实践中产生了调气解毒的治疗原则,这些原则也是壮医治疗痧病的原则。壮医对痧病的治疗,主要是在调气解痧毒的思想指导下,通过针刺放血、挑痧、捏痧、刮痧、内服清热解毒药等具体方法以促进气血运行,痧毒排除。壮医专家认为,考古发现的两千多年前西周汉墓出土的青铜浅刺针及植物标本铁冬青,便是壮医调气解毒治则的折射。古壮医使用的青铜浅刺针是作为调气治疗的主要医疗工具,铁冬青为清热解痧毒常用药,它反映了早在春秋战国甚或更早,壮医痧病治则的雏形。当然,这些治则的形成和发展与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和诊疗一样,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逐步完善。

    2、早期的治疗方法

    目前壮医治疗痧病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较有代表性的有:针刺放血法、挑痧法、刮痧法、捏痧法、药物内服、草药薰蒸外洗等等。在近现代临床中,这些方法或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我们知道,这些疗法是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它源远流长。学者覃氏指出:"壮族地区出土的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中的砭(片)石、陶片、兽角、兽骨、骨针等是后来壮医常用的针砭、骨刮的起源"。虽然早期有关壮医先辈治疗痧病的记载不多,但通过考古、考察历代有关文献及民间调查,我们大多会找到各种疗法或多或少的缩影,从中可探索到壮医认识和治疗痧病的历史发展进程。

    (1)早期外治法的起源

    捏痧法:又称扯痧法、拧痧法、挟痧法、钳痧法等,是一种不吃药不打针的独特简便外治法。这种疗法至今在壮族地区仍广为流传。"在没有药物和针灸的情况下,原始人只能以双手按压、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来帮助减轻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我们认为,这种抚摸,也就成了原始按摩的起源"。<医药史话》的这段话,也是壮医早期捏痧疗法起源的真实写照。捏痧疗法,不需任何工具、药物,徒手单人即可施术。这对于交通闭塞、居住分散的壮族先民来说尤其称便。当身躯出现胀痛不适等症状时,为了减轻疾病引起的痛楚,他们运用上述办法,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逐步认识了一些有缓解病痛,祛逐病邪的穴位,摸索到一些挟捏手法,最后形成一套古老的捏痧疗法。虽然,古医藉文献中有关壮医捏痧疗法起源的记载阙如,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捏痧法的起源比药物、针灸起源还早。这也说明医药卫生的起源,主要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了医药卫生的发生和发展。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