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医药史料 > 正文

独特的针灸疗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针灸学在唐代成为独立的专科,这可从当时"太医署"的分科情况得到证明。太医署的针科还专门设置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等,负责针灸科的教学与医疗工作。

    继唐代之后,针灸学在宋代进一步取得显著的发展,主要有下述几件事例可以说明:一是在公元1026年,有一部全国性的针灸学专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问世。这部书是当时针灸学家王惟一所编著。作者对10世纪以前的中国针灸学进行较大规模的整理、总结后,在书中记载了经过考定的穴名350多个,穴位650余。并叙述了针刺的深浅、针灸疗法的功效等。

    二是《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著完成之后不久,其内容曾被雕刻在两块六尺多高、两丈多宽的石碑上,该碑树立在汀京(开封),供学习针灸者拓印使用。

    三是王惟一在著书的同时,还主持设计铸造了针灸铜人模型的工作。他在铸铜工匠的帮助下,于1027年首创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铜人体表有穴位与穴名,从而使针灸的穴位有更为明确的标准。

    此外,说明针灸疗法在宋代比较通行的,是当时统治阶级除接受针灸治病外,还加以倡用。据《末史·许希传》讲到,在景祐年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患病,宫廷里的医生给他用药治疗,总不见效。后有人推荐一位名为许希的医生。许希诊过宋仁宗之后,说:"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皇帝周围的人听后,均认为太危险了,都以为不可。接着,宫中的人以自身先试。结果,"试之无所害。遂以针进,而帝疾愈"。

    宋仁宗的病被许希用针刺医好之后,特封许希为翰林医官,并给以奖赏。许希认为扁鹊在医学上甚有贡献,要求以自己所得的奖赏作为兴建扁鹊庙之用。宋朝廷同意许希之请,在汗京城西隅,建造了扁鹊庙。

    从上面所谈到的几件事,可以看出针灸疗法在宋代的发展盛况及其所受欢迎的程度。

    元代针灸学的主要代表著作,是14世纪医学家滑寿编著的《十四经发挥》,书中对全身十四经脉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和发挥,并补充记述了一部分穴位。

    明代在针灸学上有较大贡献者是高武与杨继洲。高武在公元1537年编著完成《针灸聚英》,内容包括经络、穴位、治疗各种疾病的取穴法与针灸操作法。书内还有作者加的按语,以说明自己的见解。而在此之前,高武编著的《针灸节要》,是将《内经》等中医著作中有关针灸的重要内容摘录汇集而成,简明扼要,便于初学针灸者阅读学习。此外,高武也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的针灸铜人各一座。

    16世纪末叶,杨继洲对以往的针灸学著述与文献作了广泛的搜集和辑录,他结合自己对历代针灸学著作的学习心得,以及自己多年从事针灸临床医疗的经验,编著了《针灸大成》。书内记载并注释了好些针灸著述的重要内容,论述了经络、穴位、针灸操作手法、针灸治疗适应症及病例等,同时还介绍了针灸与药物综合治疗的经验。《针灸大成》所收入的古代文献资料有不少是原书后来失传了的,因此,这部书对于研究明代以前的针灸学很有参考价值。

    19世纪初以后,清政府对针灸疗法蛮横地加以排斥打击,他们搬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谬论,于公元1822年下令永远停止在"太医院"中施行针灸疗法。清末的医科考试,甚至取消了针灸科目的试题。

    然而,由于针灸疗法是合乎科学的医疗方法,适应着人民群众医疗上的需要,所以它始终能在民间广泛地应用和流传。新中国诞生后,针灸疗法获得飞跃的发展。广大医务科技人员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发展并创造了指针、耳针、鼻针、面针、梅花针、头皮针、火针、电针、水针以及腕踝针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