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伤寒杂病论》古今谈(电视片解说词)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伤寒杂病论》一书的流传始末

     古代医学知识传播,主要靠师徒、或父子口耳相授,或传抄笔录,终不能广泛流传。《伤寒杂病论》一书历经战乱,医籍内容散乱严重,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对此书进行整理,使之条贯并且将原书大部分内容保存下来,但是仍然有一些佚文散见于六朝至唐代的医籍方书中,成为我们今人持以窥其原貌的重要线索。

     王叔和《脉经》、陈延之《小品方》残卷书目、葛洪《肘后方》“张仲景诸要方”、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伤寒上、下)、《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卷首记载伤寒“八家”、宋代国家编修《太平圣惠方》伤寒(高继冲本)、《证类本草》“张仲景方”图经本,均收载了《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这些内容又称作佚文,就是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早期传本系统。

     3《伤寒杂病论》内容

     (1)学术渊头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伤寒作为常见外感病,在当时甚为流行,武威汉代医简有“伤寒遂(逐)风方”的论治记录,又如“麻黄”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主治与功效“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张仲景以当时医学典籍为指导,结合当时流传有效医方及自己的诊治经验,完成这部临证专著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2)内容分析

     由于原著已散佚,我们看不到原书的完整面貌,但从流传中的传本反映的状况大致包括:外感伤寒病(部分温病)、杂病(狐惑、百合、中风、历节等)、妇人产后、小儿病、饮食杂禁等内容。

     (3)文物证明

     ①敦煌医书出土《伤寒论》卷子本(甲),反映出伤寒与杂病并存一书的传本实物,同时又证明《金匮玉函经》古传本的可信性。

     ②敦煌出土医书,陶弘景撰写《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文,指出:“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文中还实录除张仲景“白虎汤、青龙汤、真武(玄武)汤”外,尚有大小之制相应方剂,又有阴旦、阳旦、朱雀之异名,可以推知,今流传《伤寒杂病论》尚缺如诸多亡佚的方剂,是今后深入发掘整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伤寒杂病论》分化与发展状况

     1宋代对《伤寒杂病论》的分化、定型

     唐宋印刷术兴起,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公元1057年,国家设置校正医书局编集院,校正出版《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等经典名著。

     (1)治平二年(1065年)刻印《伤寒论》,宋臣认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一百十二方”,故由国子监主持发行,即宋本《伤寒论》。

     (2)此后又将内容文理与《伤寒论》不同,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的另一部书《金匮玉函经》八卷“两存”,欲人互检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认为与《伤寒论》是同书别体关系。

     (3)《金匮要略方论》三卷

     宋臣翰林学士王洙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校正医书局整理时,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