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今人治感冒,多有在感冒初期,于辛凉解表药中大剂量使用大青叶、板蓝根者。然考之古医籍,大青叶之药用方,如《千金方·伤寒》有五首方用大青,乃治腑脏温病阴阳毒等病;《外台》卷一诸论伤寒方有大青,亦属主治伤寒温病有热毒之方。板蓝根之组方,今见于《医方集解》普济消毒饮,云“治大头天行,初见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先生认为此二味药,味苦性寒,与治外感初起宜从表解而用辛温或辛凉之法,颇难协调;且其味甚苦,易伤胃气,性寒则沉降,不利于发散。若用量偏大,时见用之不当而引起某些坏证,当审慎注意。如此研读古医籍,对临床辨证用药颇有指导意义。
经典医籍作为中医药学术的渊薮,是前人临证经验和医学成就的系统总结。历代医家无不习读之,并从中汲取营养,受到启迪。要想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更不应该忽视经典医籍的作用。邓铁涛老曾呼吁:“为了更有成效的创新,全国中医,特别是中青年中医,都先来个大温课,重读四大经典与历代名家学说,以提高临床和理论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中医学与21世纪的最新科技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才能闯出新天地,才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新贡献。”[3]
参考文献
[1]柳长华,徐春波.张灿玾学术经验辑要[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82.
[2]张灿玾.针灸甲乙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36~1940.
[3]佘靖.碥石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35,6.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济南,250014) 徐春波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